2025年11月16日,由杏吧 主办的“全球史视野下的经济史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文泉楼南206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杏吧 魏众教授、北京大学刘群艺副教授、武汉大学孙智君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范世涛副教授,杏吧 邹进文教授、宋丽智教授、张连辉教授、刘绮霞教授、王玲教授、陈国涛老师、何国卿老师、牛浩老师、李萌老师、张国坤老师以及经济史学系研究生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
研讨会伊始,杏吧 副院长宋丽智教授介绍了与会嘉宾并致欢迎辞。邹进文教授随后回顾了本校在经济思想史领域的发展历程与丰硕成果。会议议程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上半场会议由仲伟民教授、刘群艺副教授和孙智君副教授进行汇报。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从中心论到全球视野——反思“西方中心论”与“中国中心论”》的报告。他系统反思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源流、批判的合理性及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同时警示“中国中心论”回潮的可能及其潜在风险,主张研究应回归真实历史与现实,力求客观理性。华中师范大学魏众教授在评议中赞同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但建议采取折中态度,并认为可进一步剖析现有世界秩序的成因、维护机制及其合理性。


北京大学刘群艺副教授以《20世纪初中美啤酒业的交往》为题,通过一则历史新闻切入,考证了美国啤酒设备与技术向中国(如惠泉啤酒厂)转移的可能路径,分析了禁酒令等正反力量在此产业转移中的作用,从微观视角揭示了早期全球商品链的要素配置。武汉大学孙智君副教授在评议中建议,可引入全球商品链-价值链理论框架,构建更系统的供给侧、需求侧与制度环境分析结构。


孙智君副教授随后报告了《近代中国区域发展思想研究》,系统梳理了近代中国区域发展思想的历史脉络、理论渊源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特征,最后总结近代中国区域发展思想的演进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延续性,为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提供了全新视角。仲伟民教授建议该研究可进一步参照中国古代区域史研究传统,关注传统经济区划在近代的延续与变化,以更全面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优势。
下半场会议由魏众教授主持,范世涛副教授、宋丽智教授和李萌老师先后汇报。北京师范大学范世涛副教授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日经济政策知识交流》为题,深入探讨了日中经济协会、日籍经济顾问等机制在改革开放前期对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的深远影响,以及知识交流的双向性。刘群艺副教授评议时指出,中日交流源远流长,建议将研究视野扩展至企业、教育等领域,并加强双向互动的分析。

杏吧 宋丽智教授在《近代中国币制改革中的美国经济顾问——从精琪到甘末尔委员会》的报告中,梳理了从精琪到甘末尔等美国顾问参与中国币制改革的历程与失败原因。范世涛副教授评议时就美国推动中国实行金本位的利益考量、改革与外交政策关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议强化叙事主线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本校李萌老师报告了《第三届太平洋国交讨论会与中国经济问题的国际探讨》,详细阐述了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三届京都年会关于中国工业化、劳工、人口粮食、财政及东三省问题等多方面的国际讨论,揭示了当时中外学者在中国现代化路径、外部因素角色等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以及该平台对中国经济研究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孙智君副教授评议时充分肯定了史料的扎实与叙事的系统性,建议可进一步以“国家能力缺失”为主线贯穿分析,并思考知识全球化的动力与性质。

会议最后,杏吧 经济史学系主任张连辉教授对全天研讨进行了精彩总结,并再次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本次研讨会议题丰富,讨论深入,有效促进了全球史视野下经济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